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存在危险有害因素(如缺氧、有硫 化氢、一氧化碳、甲烷等有毒气体中毒危险)且受到限制和约束的封闭、
半封闭设备、设施及场所的作业。
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《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》,许可证 由队所负责人签批,并报主管领导知晓,现场作业时,队所负责人须在
施工现场进行指挥。
一、作业前
1.按照先检测、后作业的原则,凡要进入有限空间作业,必须根据 实际情况事先测定其氧气、有害气体、可燃性气体的浓度,符合安全要 求后,方可进入。在未准确测定氧气浓度、有害气体、可燃性气体的浓
度前,严禁进入该作业场所。
2.确保有限空间内的空气质量。氧气含量应在 19.5%以上, 23.5%以 下。其有害有毒气体、可燃气体容许浓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要求。 3.有限空间如为井下作业,应开启作业井盖和其上下游井盖自然通风,
且通风时间不小时 30 分钟。
4.根据测定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,在有限空间内的空气质量符合安
全要求后方可作业,并记录所采取的措施要点及效果。
5.作业前应查清有限空间内部情况、 水深、潮汐、空间走向、淤泥
深度, 查清污水排放情况, 做好截流工作。
6.制定井下作业方案,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交底,告之作业内容及安
全防护、 自救互助方法。
7.在每次作业前,必须确认其符合安全并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。
二、作业中
1.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,应加强通风换气,在氧气浓度、有害气 体、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危险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 数或连续检测。施工期间,作业场所禁止见明火及携带易燃易爆物品。 2.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,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。 照明应使用安全矿灯或 36 伏以下的安全灯,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
电动工具,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?;て?。
3.发现可能存在有害气体、可燃气体时,检测人员应同时使用有害
气体检测仪表、可燃气体测试仪等设备进行检测。
4.检测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, 严禁使用氧气呼吸器。
5.有可燃气体存在的作业现场,所有的检测仪器,电动工具,照明 灯具等,必须使用符合《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》 要求
的防爆型产品。
6.在危险作业场所,必须采取充分的通风换气措施, 严禁用纯氧进
行通风换气。
7.对由于防爆、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
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,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。
8.有限空间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 1 小时。 井上监护人员不得少于 两人,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在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。
9.进入有限空间作业,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。
10.当发现缺氧或检测仪器出现报警时,必须立即停止危险作业,作业点人员应迅速离开作业现场。
11.如果作业场所的缺氧危险可能影响附近作业场所人员的安全时,
应及时通知这些作业场所的有关人员。
12.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场所,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
标志。
13.在有限空间作业时,必须配备抢救器具,如:呼吸器具、梯子、
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,以便在异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。
14.当发现有缺氧症时,作业人员应立即组织急救和联系医疗处理。 15.在密闭空间内进行焊接作业时,必须在作业过程中通风换气,确保
空气符合安全要求。
16.在通风条件差的作业场所,配置灭火器时,应将灭火器放置牢
固,禁止随便启动,并在放置灭火器的位置设立明显的标志。
17.当作业人员在密闭空间作业时,如果供作业人员出入的门或盖
不能很容易打开且无通讯、报警装置时,严禁关闭门或盖。
18.当作业人员在密闭设备内作业时, 一般打开出入口的门或盖,
如果设备与正在抽气或已经处于负压的管路相通时, 严禁关闭出入口的
门或盖。
三、作业后
作业结束后,要认真清理现场, 不留隐患,由有限空间所在单位和 作业人员共同检查有限空间内外,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封闭有限空间, 并
及时报告审批部门。
四、应急要求
1. 作业单位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, 制定应急预案, 配备相关的
呼吸器、防毒面罩、通讯设备、安全绳索等应急装备和器材。
2. 有限空间作业的现场负责人、监护人员、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
员应当掌握相关应急预案内容,定期进行演练,提高应急处置能力。
3.有限空间作业中一旦发生事故,必须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 下,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, 并立即上报。应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, 应当做好自身防护,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、救援器材。如果无法确保救
援人员安全或超出本单位救援能力,应当立即报警,禁止盲目施救。